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婚姻家庭培训小结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婚姻家庭培训小结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“嫁”和“娶”二字的区别在哪?
老话说:男大当婚,女大当嫁。意思是男人不娶妻生子就是“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”,女的不嫁人,就会被人说闲话。
为什么说“男娶女嫁”,而不是“女娶男嫁”,“嫁”和“娶”的区别在哪?我以为主要有如下几点:
嫁的本意其实有两种:一是女子结婚,即出嫁或嫁女儿。二是把不好的东西转移给别人,如转嫁危机、嫁祸于人等。
出嫁就是女子结婚后住到男方家,以男方的家为家。古语说“男以女为室,女以男为家”。俗话说“嫁鸡随鸡嫁狗随狗”,又说“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”。
一个嫁字反映了中国古代重男轻女的传统文化。
娶的本意是男子把女子接过来到自家结婚成亲,即娶亲,娶妻,迎娶,嫁娶等。《说文》的定义是:娶,取妇也。
女子结婚就是归家,《诗经》所谓的“之子于归”,就是这个意思。
男子结婚是娶,女子结婚是嫁。一个娶,一个嫁,前者主导,后者被动。男子既可以“娶妻”也可以“休妻”,折射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男轻女思想。
人类婚姻经历了群婚制,伙伴婚制,对偶婚制,即一夫一妻制,是受到经济关系的影响,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。
群婚制、伙伴婚制是原始社会的婚姻形式,男到女方去住,因为这个时期,家族财产权一般归女子所有,所以称母系社会。
本着严谨的态度申明一下,我的解读只是个人解读,并没有深入研究查阅相关出处。
“嫁”字为左右结构,古人阅读顺序为从右至左,所以“家”为先,“女”为后。其实单看这个字所占的比例“女”就比“家”小。再看看最先联想到的成语——嫁鸡随鸡,嫁狗随狗。可见,“嫁”字反应了古代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和不尊重,家庭地位低。
“娶”字为上下结构,古人阅读顺序为从上至下,所以“取”为先,“女”为后。“取”是什么意思呢?古时候有“先成家,后立业”的说法,所以“取”指的是求取“功名富贵”。为了求取“功名富贵”需要一个女人,听起来还是不太尊重女性,但是已经比“嫁”字好多了。这至少认为女人是贤内助,能帮助男人的事业。这个字所占的比例“取”和“女”就变成各占一半了。再看看最先联想到的成语——明媒正娶,听起来也比“嫁”字尊重女性了。
以上内容是客观地从字面意思结合古代封建社会的背景解读的。现代社会提倡男女平等,尤其是在婚姻关系中。两个字都是说的婚姻关系,“嫁”是从女性的角度出发,“娶”是从男性的角度出发。
嫁,与娶相对。意为女子结婚。《说文解字》说:“女适人也”,《易.序卦》注解为归妹,就是说为出嫁女子回娘家。《仪礼.丧服》中则注释为:“凡女行于大夫以上曰嫁,行于士庶曰适人。”看来上古嫁、适两字是有等级之分的。高层社会女子婚嫁用嫁,中低层女子结婚只能用适。
娶,与嫁相对。是指把女子接过来成亲,即男子成亲。《说文解字》说为娶妇也,《集韵》解为“商妇”,说媒。娶字没有等级之分。
从嫁和娶,也能看出中国旧时男尊女卑的历史现象。
这个题目很有意思,实际上包含丰富的古汉语知识。“嫁”和“娶”二字的区别在哪?为什么通常说都是“男娶女嫁”而不是“女娶男嫁”?还得从这两个字的渊源说起。
其实现在人人都懂,“嫁”和“娶”是相对字,女孩子结婚叫“嫁”,男人结婚叫“娶”。
查阅《现代汉语字典》,“嫁”的含义之一:“女子结婚。”“娶”的基本含义:“把女子接过来成亲。如娶亲、娶妻”。
那么问题来了,同样是结婚,为什么男方和女方的说法不同呢?请往下看——
1、“嫁”这个字是从“家”字来的。
在古代汉语中,“家”作为动词时,可以表示“娶妻、成家、结婚”的意思,例如屈原的《楚辞·离骚》中就有这样的用法:
翻译成白话文就是: 趁着少康还未结婚成家,有虞氏的二姚尚待字闺中。
2、“家”表示“结婚、成家”之意,更多时候用于女方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婚姻家庭培训小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婚姻家庭培训小结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